建立智慧 — 疾病後的成長歷程,我拒絕「選擇困難」

發佈日期 2024 年 3 月 20 日

秀蘭之前與大家分享過一些住院經驗,解開了很多入住醫院的迷思。今次她與大家分享一些復元路上的成長點滴。 

 

回想起十多年前,在讀中學和大學時期,我由一個天真爛漫、無所畏懼的孩子,開始進入了需要為自己人生做重要決定的成人階段。這個轉變本身就讓我感到壓力和焦慮。我覺得自己必須對自己的人生負責,這讓我越想越煩惱,越煩惱就變得越焦慮。 

 

當時,我父母本身比較內向,不擅於表達,他們沒有教導我在面對選擇應該以什麼準則來決定,又或是如何透過累積不同經驗來成長。我變得越來越害怕做決定,每當面對這些挑戰時,內心都會感到非常不安。再加上我過去的成績一直不錯,我無法接受自己可能會做出任何錯誤,這種極端的完美主義使我懷疑自己,也逐漸產生逃避的心態。我甚至有一種想法,「如果我生病了,就可以逃避生活中的各種困難」。當我開始有這樣的想法,我的思想就變得極度負面和消極,情緒也陷入極度低落。儘管我以前在學業上很努力且表現不錯,但我的學業成績開始下滑,對任何事情都失去了動力,最終更被診斷出患有抑鬱症。 

 

 

 

除了接受藥物治療外,當時有老師的提醒和支持,加上基督信仰的幫助,我順利度過了公開試,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並成功進入了我嚮往的藝術系。然而,到了大學時期,再次面對適應成長階段轉變的壓力,我的情緒再一次變得起伏不定,精神上開始出現脫離現實的狀態,最終更被診斷出患有思覺失調。 

 

思覺失調病發後,我的自信心更加跌入谷底,我又再次進入不敢輕易做出任何決定的漩渦。我對任何事情都需要諮詢許多人的不同意見才能稍微放心一點。然而,在實際情況下,不同的人對於相同的事情會有不同的看法。由於我對自己缺乏信心,也很難對這些意見進行分析,因此最終通常會聽從權威人士的建議。當時的我其實並不真正太了解自己的需求,也不信任自己的判斷力,所以續漸把人生大大小小的決定權交托了給別人,也因此人生大部份事情很容易會受他人影響和被控制。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開始明白這種依賴他人意見的方式無法持久且並不健康。我意識到我需要建立自己的信心,才能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困難和選擇。經過多次的失敗後,我終於鼓起勇氣主動尋求專業的心理輔導和治療,學習如何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和做出決定。另外,在教會的教導下,我亦相信,在上帝嘅帶領下去經歷不同的人生際遇,領略到即使期間出現錯誤也是一種學習。這些經歷和學習過程讓我逐漸恢復了自信,並且學會了在面對困難時採取積極的態度。慢慢地,我開始相信自己的能力,並且明白每個人都有犯錯的時候,這並不代表我是失敗者。 

 

另外,我也開始注重自己的身心健康,包括定期運動、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和規律的作息時間。這些生活習慣的改變有助於提升我的整體健康狀態,增強自己的體力和抵抗力,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壓力和困難。 

 

總結來說,經歷疾病後,我通過尋求專業幫助、學習獨立思考和做出決定,以及注重身心健康,逐漸恢復了自信和積極的態度。這個過程並不容易,但它讓我變得更加堅強和成熟。我拒絕讓「選擇困難」擋住我的道路,而是努力成長、學習和建立智慧。 

 

 

分享:秀蘭,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現職朋輩支援員,基督徒,思覺失調復元人士。努力工作讓自己投入生活,利用藝術專長建立服務使用者對藝術的興趣。  

大學時期病發,畢業後四年憑畫作「西貢午安」得視覺藝術獎。近年成就是成功減重。 

延伸文章閱讀

1. 精神科護士 Cherry x 復元人士 Sau Lan 解鎖精神科醫院迷思1

2. 精神科護士 Cherry x 復元人士 Sau Lan 解鎖精神科醫院迷思2

3. [會員獨家] 精神科護士 Cherry x 復元人士 Sau Lan 解鎖精神科醫院迷思3

4. [會員獨家] 精神科護士 Cherry x 復元人士 Sau Lan 解鎖精神科醫院迷思4

5. 如果你最終選擇要自殺, 我也沒有辦法了。

 

收看延伸影片

 按此收看HK01與秀蘭的專訪 – 求學期患抑鬱症曾自殺 過來人親身剖白:身邊人的愛可助戰勝病魔

 

留低你的心聲或筆記

登入或成為會員,將開通筆記功能留下你的心聲。

更多文章

【講座重溫】與精神科醫生對談 – 拆解情緒病

利民會《愛家聯盟》計劃邀請了不同嘉賓為大家剖析不同精神健康議題。 上次講座,由具有50年行醫經驗的精神科醫生陳嘉璐與社工陳學敏姑娘一同解開了關於思覺失調/精神分裂的一些誤解及迷思。今次講座,聽眾反應更為熱烈,內容除了簡介情緒病,更由聽眾提出網絡上未必容易搜尋到的情緒病問題及迷思,由陳嘉璐醫生即席解答問題及聽眾真實個案裡的疑難。

[HK01專訪] 遺物整理師明泰公開抑鬱症經歷盼去污名化:抑鬱症可能是善良的病

遺物整理師明泰近年在社交平台分享自身清理凶宅、整理先人遺物的過程及故事,更開設社企「人生事 Lives Are」推廣生死教育,近年他眼見不少社會事件及新聞底下都出現對精神病患者「惡言」、誤解等的留言,決定於社交平台分享自身抑鬱症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