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平時把情緒放在什麼地方? – 允真的故事 (下)

上次談過那些不被允許的情緒,看見這些情緒,卻不代表我們從此看破,徒手捧著這些會刺痛人的情緒,我們可以怎樣做呢? 

 

Teyber在人際歷程取向理論中提出我們要學習與每一種情緒相處,去感受,停留片刻,透過接納,這樣我們才能整合衝突的感受,去看清楚那些過時或不合情境的行為,思考新的方法去回應現時的情形,當被接納時,我們亦會更有力量去作出改變 

 

接納聽起來是一個動作,做起來卻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反反覆覆,跌跌撞撞,誰也不能保證哪天會有真正接納的感覺。可以說的是,接納是需要學習的,我們在學會接納自己之前,往往先要從別人身上學習這種接納,筆者目前想到的有以下幾個方法… ,大家亦可以留言分享在甚麼時候體驗過接納的感覺,以及分享學習接納情緒的過程。 

 

不少人以為輔導的目的是尋求解決「情緒問題」的建議,但輔導提供的其實是一個安全的空間,讓人有機會去探索不同層面的自我,透過與輔導員的互動,獲得新的情緒體驗,這種「體驗」會在我們的心留下印記。

例如上次提到的允真在輔導中學習到表達自己的立場,勇敢地說出她覺得輔導員的回應如何令自己有不舒服的感覺,而輔導員沒有覺得被冒犯,也沒有作出攻擊性的反應,允真體驗到在表達需求的同時,原來也可以獲得尊重的經驗。不過,與他人討論痛苦的情緒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你現在未準備好踏入輔導室,我們可以由自我對話開始,以文字或圖畫,在自己覺得可以應付的節奏下探討自己的情緒。 

 

筆者想提出一個常常被我們忽略的安全空間──大自然。分享那些過去不被接納的情緒時,我們常常會對別人如何反應感到焦慮,擔心被批判,尤其是羞愧感,承認羞愧的感覺其實已十分困難,因為這就代表告訴他人我們覺得自己是不足的。

而在大自然中,我們讓那些情緒出現,再消去,不用再顧慮別人反應,樹木、海浪以最安然的方式接住我們各種的情感,走出城市,放下在裡面學到的規條,人或者可記起自己作為一個生命,呈現不同模樣的正當性 

 

無論如何學習、如何接納,我們的情緒仍會反反覆覆,但記得為自己留一天,找一個可以安放情緒的地方好好喘息。 

 

參考資料 

Teyber, E., & Teyber, F. H.(2017)。人際歷程取向治療:整合模式(吳麗娟、 蔡秀玲、 杜淑芬、 方格正、 鄧文章,譯)。雙葉書廊。 

**如果你也想在附近的大自然環境感受自己的真實情緒,你可以參考元路上的自我療癒系列

 

留低你的心聲或筆記

登入或成為會員,將開通筆記功能留下你的心聲。

更多文章

【講座重溫】與精神科醫生對談 – 拆解情緒病

利民會《愛家聯盟》計劃邀請了不同嘉賓為大家剖析不同精神健康議題。 上次講座,由具有50年行醫經驗的精神科醫生陳嘉璐與社工陳學敏姑娘一同解開了關於思覺失調/精神分裂的一些誤解及迷思。今次講座,聽眾反應更為熱烈,內容除了簡介情緒病,更由聽眾提出網絡上未必容易搜尋到的情緒病問題及迷思,由陳嘉璐醫生即席解答問題及聽眾真實個案裡的疑難。

[HK01專訪] 遺物整理師明泰公開抑鬱症經歷盼去污名化:抑鬱症可能是善良的病

遺物整理師明泰近年在社交平台分享自身清理凶宅、整理先人遺物的過程及故事,更開設社企「人生事 Lives Are」推廣生死教育,近年他眼見不少社會事件及新聞底下都出現對精神病患者「惡言」、誤解等的留言,決定於社交平台分享自身抑鬱症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