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01專訪] 求學期患抑鬱症曾自殺 過來人親身剖白:身邊人的愛可助戰勝病魔

「公開試令我產生了前所未有的焦慮。」

被視為「決定人生前途」的公開試,一直是不少學生壓力的主要來源,秀蘭回憶自己的情緒一開始亦是受公開試影響,「公開試讓我產生了前所未有的焦慮,因為我想維持中四的好成績,經常通宵達旦溫習,睡眠不足導致精神不能集中,當時我依靠基督信仰及祈禱支撐過去,但到中七再次面對公開試,我的不安就繼續加深,持續提不起勁,更影響了我的學業。父母及同學留意到我有情緒問題,提出叫我見社工及醫生。」幸得家長及同學的關注,秀蘭確診抑鬱症,在藥物幫助下令她重拾上課的動力,更確定了日後在大學修讀藝術系的方向及燃點起溫習英文的興趣。

秀蘭指公開試的壓力令她持續不安焦慮,感受不到何謂開心,幸得母親留意到她的問題帶她看醫生。

秀蘭指公開試的壓力令她持續不安焦慮,感受不到何謂開心,幸得母親留意到她的問題帶她看醫生。

「大難不死,父母、老師及同學的反應令我了解到不能放棄。」

秀蘭的病情好轉,醫生在她升讀大學一年級後決定讓她停藥,但跟好多復元人士一樣,抑鬱症又再因壓力問題而復發,這一次秀蘭向身邊的朋友傾訴,「當時不自覺地想法越來越負面,世界好像變成灰色,所有事都想得最差。不過想否定自己患病,令我抗拒了再看醫生。」抑鬱症惡化時情緒低落,也會有情緒變得很高漲的時候,會不停購物,不經思索獨自去酒店住等行為,還出現思覺失調的病徵。秀蘭也曾走上自殺的路,幸運地只與死亡擦身而過,在醫院的日子令她感受到自己不能再令家人、朋友傷心。當時看見父母的傷心、同學們畫上的心意卡以及聖經科老師的關心及陪伴,令秀蘭醒悟不能令他們失望。

但復元路上沒有想像中一帆風順,秀蘭當時因為擁有「食藥好返,就沒有病」的心態,在當時踏入社會工作的她又再次停藥。可是秀蘭遇上病情復發,擔任教畫老師的她,情緒激動時無論上司以至學生都曾成為她憤怒的指罵對象,之後更一度入院,然而在醫院期間她反思多年來支持她的人,一直沒有放棄自己,「依靠信仰及他人的力量,變成我內心的動力,堅定地走下去。」

除信仰的幫助外,同行者十分重要,將內心堵塞的情緒開放給朋友。閒時到戶外寫生也可令她專注及放鬆心情,釋放壓力,平衡心靈。這次秀蘭在其努力下,已經成功十年沒有病發,更在利民會擔任朋輩支援員,將過往經歷幫助受情緒困擾的人,成為同路人的力量。

成為朋輩支援員,秀蘭以自身的經驗去陪伴其他同路人,肯定他們在復元路上的努力。

成為朋輩支援員,秀蘭以自身的經驗去陪伴其他同路人,肯定他們在復元路上的努力。

青少年抑鬱難察覺 家長應少說教、少批判、多了解

青少年要面對身體的變化、學業以及家長期望等的壓力,很容易產生焦慮及高度自我要求等,利民會臨床心理學家江偉賢博士(Nelson)指:「青少年與成人的情緒問題,最大的分別在於青少年的前額葉皮質依然在發育當中,在控制衝動、調適情緒方面更具挑戰,另外就如秀蘭的個案一樣,青少年未必有合適的對象可以安心地分享內心世界。同時,家長、朋友以至老師都有機會看輕這些情緒問題,令青少年進一步患上抑鬱症。」

Nelson補充情緒低落與抑鬱症不同之處在於其「持續性」,若然青少年長期處於情緒低落沒有改善就有機會需要尋求專業人士協助。對於家長關心子女情緒的方式,Nelson表示:「家長可以多聆聽,多了解子女的想法、感受,令子女感受到父母願意去明白並接受、包容他們的感覺與想法,少一些批判及說教,例如子女因為遺失了一支筆而情緒低落,家長第一反應可能是『咁小事就唔開心?』,然後就會擔心子女承載壓力的能力,於是就會開始說教。但其實可能當父母了解背後的原因後,才會知道那支筆是子女一個已移民的朋友贈送;難過的不是失去一支筆,而是象徵著友誼的別離。其實不止父母子女之間的溝通,人與人之間本來就應該少一點情緒上的批判,多一點了解,只是青少年更需要在父母的包容下,才能慢慢學習調適情緒。」

更多精神健康支援服務的資訊,可到元路上網站了解更多!

資料來源:https://www.hkyes.hku.hk/featured-project

此內容由楊森大藥廠全力支持

若你想定期收到精神健康資訊,請按此登記成為會員。

留低你的心聲或筆記

登入或成為會員,將開通筆記功能留下你的心聲。

更多文章

【講座重溫】與精神科醫生對談 – 拆解情緒病

利民會《愛家聯盟》計劃邀請了不同嘉賓為大家剖析不同精神健康議題。 上次講座,由具有50年行醫經驗的精神科醫生陳嘉璐與社工陳學敏姑娘一同解開了關於思覺失調/精神分裂的一些誤解及迷思。今次講座,聽眾反應更為熱烈,內容除了簡介情緒病,更由聽眾提出網絡上未必容易搜尋到的情緒病問題及迷思,由陳嘉璐醫生即席解答問題及聽眾真實個案裡的疑難。

[HK01專訪] 遺物整理師明泰公開抑鬱症經歷盼去污名化:抑鬱症可能是善良的病

遺物整理師明泰近年在社交平台分享自身清理凶宅、整理先人遺物的過程及故事,更開設社企「人生事 Lives Are」推廣生死教育,近年他眼見不少社會事件及新聞底下都出現對精神病患者「惡言」、誤解等的留言,決定於社交平台分享自身抑鬱症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