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被允許的情緒 – 允真的故事(上)  

發佈日期 2024 年 4 月 24 日

 

允真從小是個懂事的孩子看到爸媽辛苦賺錢養家作為長女的她肩負起照顧弟妹的責任,並且努力讀書,完成大學找到一份薪金優渥的工作,本以為自己終於有了可以照顧自己和家人的能力不料她經常被上司無理欺壓允真覺得自己好像失常了有時甚至無力上班只能躺在床上一想起自己的無能便感到十分痛苦朋友嘗試開解允真,允真談到自己從小到大付出的努力感到無助、委屈,眼淚不停流下來這種情緒對她來說十分熟悉哭出來讓她感覺好了一點但隱隱約約仍覺得好像還有甚麼… 

 

仔細想想,我們每個人都有較常出現的情緒但當一件事件發生,引起的感受多數是複雜的,有些情緒卻藏得特別深,我們用盡力氣想躲開這些情緒,同時也錯過了當中蘊含的啟示下次又再跌入表層情緒的循環Edward TeyberFaith Holmes Teyber提出的人際歷程取向理論中我們避開的情緒是從小不被允許出現的,如果喚起的話會帶來羞愧感或罪惡感,令我們寧願回到熟悉的反應性感覺。 

 

Teyber指出有兩個常見的情緒引發順序,分別是「憤怒—悲傷—羞愧感」以及「悲傷—憤怒—罪惡感」在允真的故事中,明顯浮面的情緒是悲傷,而尚未說出口的情緒,是憤怒允真從小擔任照顧者的角色,犧牲自己的需求回應別人的需要當她的需求被忽略而感到憤怒時往往被視為不成熟、自私引發她的罪惡感,因而漸漸學會將憤怒壓抑因此允真習慣處於委屈、受傷的位置,即使在公司受到無理欺壓,她亦難以理直氣壯地感到憤怒總質疑自己是否適應力太低又擔心自己辭職會影響家庭每次都在悲傷中打轉有些人則傾向避開悲傷的感覺,悲傷代表脆弱,而脆弱常常與羞恥連結因此可能會習慣以憤怒來防衛自己。 

 

我們面對情緒總是不自覺地把它們標籤為「正面」、「負面」,這是理所當然的,因為誰也不想一直待在痛苦難受的感覺但我們無法像電腦一樣設定永久刪除某些功能,有不同的感覺出現,也是我們身而為人的權利 

 

看到不被允許的情緒已經是很大的一步,也許你會為一直逃避這些情緒而自責,但請提醒自己,這些都是我們以往保護自己免受痛苦的策略下一次我們會談談如何安放這些塵封的情緒 

 

 

參考資料 

Teyber, E., & Teyber, F. H.(2017)。人際歷程取向治療:整合模式(吳麗娟、 蔡秀玲、 杜淑芬、 方格正、 鄧文章,譯)。雙葉書廊。 

 

 

 

元路上小百科

人際歷程取向理論 (英文:Interpersonal Process in Therapy ,簡稱 IP)  

是包含人際動力理論,和家庭系統理論、正向理論等為基礎的整合模式,聚焦於關係治療上 

 

IP的三個基本概念 

  1. 問題或困擾是源自於人際問題 
  2. 家庭經驗是學習自我與他人的根源 
  3. 輔導關係可協助解決問題 

IP的治療概念和目標 

  • 利用輔導過程的談論內容及治療師與案主的互動歷程展現案主的人際樣貌」(如退縮、眼神迴避) 是怎樣展現 (如:與權威者討論時才會出現眼神迴避「人際樣貌」 
  • 利用歷程評論(process comments)反映、探討案主在人際關係中,習慣性的思考模式、錯誤期待,或無效的因應策略 
  • 透過同理、尊重的態度;和後設討論,進行介入修補案主心理上的裂痕(restoring ruptures) 
  • 矯正性情緒經驗(The Correc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 CEE)的概念是,針對案主舊有的關係模式,提供更令人滿意的回應 
  • 以「彈性」方式,回應案主獨特的個人經驗和世界觀,建立新的互動方式,並以此類推運用到日常生活上 

留低你的心聲或筆記

登入或成為會員,將開通筆記功能留下你的心聲。

更多文章

不如……是旦啦!

是旦主義(Sidanism)提倡放下自在的人生哲學,相信「唯有認真地是旦,才能對抗現實的荒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