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鎖精神科醫院迷思1

Q: 通常是患了甚麼精神病、情緒病會入住精神病房? 

Cherry: 無特定嘅。入院其中一個關鍵, 係病人有機會傷害到自己或其他人。例如,抑鬱症病人需唔需要入院,主要係睇佢地能唔能夠照顧到自己、有無屋企人   睇住,又或者有無動力去沖涼、煮飯、食飯等;甚至乎係有無自殺傾向。  

Sau Lan: 我第一次入院係因為抑鬱症自殺而被緊急送院。之後就因為思覺失調、亂洗錢 (碌爆 card)、打爛鄰居玻璃窗,差啲傷到自己同其他人、喺屋企玩火等而四次被送院。當時無考慮太多,因為怕如果俾法官判 入院嘅後果會更嚴重,所以我同意簽字自願入院。根據我觀察,抑鬱、思覺失調或其他精神疾病都有機會入住精神科醫院。

Q: 精神病房分了什麼類別? 與普通病房有什麼不同? 

Cherry: 精神病房分成人急症病房、兒童精神病房、老人復康病房和精神科復康病房。普通病房病人主要因為生理上唔舒服,通常臥床。但精神病房 daytime 反而會鼓勵病人多活動,例如睇新聞、參加職業治療、做早操等。當然,身體唔舒服係可以喺床上面休息。 

Sau Lan: 精神病房有分急症病房  (要求較嚴格、姑娘態度較嚴厲,但我承認自己當時狀態好差,應該都會影響大家嘅互動) 同復康病房 (有多啲日間活動,感覺上姑娘比較友善,但亦有可能係因為自己狀態已改善,所以互動上較NICE)。

Q: 你覺得整體的醫療環境如何(舒適度、空間度、私穩度、膳食安排)? 

Cherry: 香港地少人多,舒適度同空間一定無可能 100 分。另外,有時病人已經送到急症室,我哋唔可以話「無位,唔收症啦!叫個病人返屋企啦」。所以亦會有加病床嘅情況。醫護人員主要會盡最大努力提高患者嘅私隱度,例如加屏風,或 者安排其他病房收症。 膳食方面,病  人入院後可以話比我哋知對咩食物敏感或者唔鍾意食,我哋會記錄,然後醫院廚房就會根據系統出餐。

Sau Lan:  印象中,急症病房床位較多,外面   有花園,可以安排喺嗰度探訪,但會限制病人去其他地方。復康病房床位較少,但可以去唔同  部門參與活動同治療。膳食方面,  我個人覺得幾好食,因為我成功要求過早餐食麥皮唔食粥,亦成功爭取到食蒸魚。

Q: 住院日子通常幾長?   

Cherry: 住院日子每個病人唔同,如果佢哋無屋企返,要等待中途宿舍或私人院舍,都會有需要住耐啲。 

Sau Lan: 我第一次抑鬱入院住咗接近一個月,思覺失調大約每次住咗兩、三個月。至於其他人,我見到因為唔同病情,亦有因為唔同嘅個人因素,例如要照顧家中寵物,同醫生商討後較快出院。

編者後記:  

望著眼前溫文有禮,情緒穩定的Sau Lan,很難想像她曾經歷了那麽多反覆的挑戰;疾病讓她飽受苦楚,現在卻能如同訴說別人故事,井井有條地分享自身從中得到截然不同的成長。 

今天慶幸她在天父、藥物、家人朋友支持及自身努力下,在復元路上累積無數的經驗和智慧。再-次感恩她願意以揭露自身黑歷史來鼓勵大家! 

元路上,集結大家力量,-同結伴往前行。

 Cherry Ng 

我是一名註冊精神科護士,擁有超過三年臨床經驗和一篇學術論文發表。對於透過整體護理和以患者為中心的教育,我抱著濃厚的熱忱和使命感。我將所學得的研究知識、臨床技巧和溝通專長視為寶貴資產,並致力與醫療界的各成員一同攜手合作。 

我追求的最終目標是提供讓患者獲得身心????上正向而積極的改變,我相信綜合治療方法和以個別化關懷為基礎的照護是達成此目標的關鍵。透過與患者及各成員環環相扣的緊密合作,我努力營造一個支持且尊重他們的環境,並與他們共同制定有效的治療方案。 

另外,在透過與各成員及專家們共同合作從中的不斷學習和自我提升,我更加堅信自己能在這一使命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並為他人的健康和幸福作出貢獻。 

在工餘時間,我喜歡練習瑜伽、烹飪美食和與摯愛的小狗玩耍。這些活動使我能夠保持身心平衡並時刻充滿活力。 

 

秀蘭/ Sau Lan 

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現職朋輩支援員。基督徒,思覺失調復元人士。努力工作讓自己投入生活,利用藝術專長建立服務使用者對藝術的興趣。 

大學時期病發,畢業後四年憑畫作「西貢午安」得視覺藝術獎。近年成就是成功減重。 

留低你的心聲或筆記

登入或成為會員,將開通筆記功能留下你的心聲。

更多文章

【講座重溫】與精神科醫生對談 – 拆解情緒病

利民會《愛家聯盟》計劃邀請了不同嘉賓為大家剖析不同精神健康議題。 上次講座,由具有50年行醫經驗的精神科醫生陳嘉璐與社工陳學敏姑娘一同解開了關於思覺失調/精神分裂的一些誤解及迷思。今次講座,聽眾反應更為熱烈,內容除了簡介情緒病,更由聽眾提出網絡上未必容易搜尋到的情緒病問題及迷思,由陳嘉璐醫生即席解答問題及聽眾真實個案裡的疑難。

[HK01專訪] 遺物整理師明泰公開抑鬱症經歷盼去污名化:抑鬱症可能是善良的病

遺物整理師明泰近年在社交平台分享自身清理凶宅、整理先人遺物的過程及故事,更開設社企「人生事 Lives Are」推廣生死教育,近年他眼見不少社會事件及新聞底下都出現對精神病患者「惡言」、誤解等的留言,決定於社交平台分享自身抑鬱症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