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幫佢,但一開口就嘈?照顧者與患者溝通貼士

 

黃姑娘:

我依家真係唔識同個女溝通,我覺得佢好似個地雷咁,唔知幾時踩中佢就會爆。我日日放工返到黎仲要煮飯比佢食,點知佢可以擺係度由得佢臭,連提佢食藥都比佢鬧,話我唔信佢,我只係驚佢依家冇記性唔記得食啫,有時我都覺得好攰,忍唔住匿埋喊。

我已經好睇佢眉頭眼額做人,驚刺激到佢,一陣又話要去死,我同佢講佢死我就同佢一齊死,佢叫我唔好要脅佢,又話返我轉頭,話我以前對佢要求高,搞到佢由細到大都好大壓力,所以依家先會咁,唉,佢大咗我都冇咁嚴啦,賴哂我。有乜我都唔敢同佢講,咁生活真係好辛苦 ,叫我放低啲佢我又做唔到……

鳳平

鳳平:

這段時間相信對你來說十分辛苦,在沒有太多經驗的情況下,你仍以你的方法努力,希望協助女兒康復,然而家屬的努力往往未必被人看到,首先你的付出是絕對值得被肯定的,但溝通的確是一門學問,在復元路上,我們要有心理準備邊走邊學,以下是一些調整溝通技巧的小貼士。

1.避免「高度表露情緒」的行為

不少研究顯示高表露情緒(high expressed emotion, HEE)的家庭成員是思覺失調症患者急性期復發的預測因子1,同是亦是患上躁鬱症的危險因子2。高表露情緒有三個特色:(1)常對患者批判 (2)過度敵意,即對患者常存有憤怒、抗拒或忽略 (3)過度情緒介入,如常介入患者的生活和自我犧牲,強烈期待患者改變偏差行為,因而產生焦慮和沮喪情緒,這樣的照顧者很容易因為患者的反應而生氣,

同時又十分著緊和保護他。這種態度會對患者造成情緒壓力,即使不明言,但內心仍常感到被否定,因而感到孤單、沒有自信,但同時感受到家人重視自己,因此又會在衝突後感到內疚。

2.多陪伴,少評斷

當我們建立了對高度表露情緒的意識,便可學習以其他方式去表達對復元人士的關心。當發現復元人士狀態較差時,親友可以不用去評斷發生的原因,建議甚至不用在這時為他打氣、鼓勵他好起來,因為這些行為往往會令患者覺得自己的感受被批判,患者需要的是被同理,被認真對待這刻的感受,因此親友可以陪伴在他的身邊,聆聽他的感受,這種被接納的感覺正正是幫助患者去承受復元之路各種簸盪的安全網。

3.提升患者的自我形象

當照顧者十分著緊復元人士的狀況時,很容易會不知覺地將他們視為需要提點、幫助的人,雖然關心和幫助對復元人士十分重要,但這並不代表他們整個人的能力較低。家屬可以多發掘以正面角度看待他人們,表達對他們的信任的讚賞,這樣能激發他們的成就感和能力感。

4.認識精神病與辨識家人的狀況

不同精神病會為患者帶來不同影響,例如食慾不振、失眠等、幻覺,照顧者可以多了解該精神病的症狀,以及治療藥物帶來的副作用,減少因不了解而造成的誤會。另外每個人的個性不一樣,因此沒有一本指南能完全對應每一位患者的情況,親友需要多以觀察患者的行為模式,如觸發激動情緒的事,通常安定情緒所需的方法及時間,如照顧者獲得的資訊較全面,心中的不安感也會減低。

5.為自己建立情緒支援網絡

說到這裡,相信你也想到其實要做到以上的貼士也不容易,因為照顧者也有自己的情緒,未必能消化好才行動,也許你會問:「誰不想被這樣對待,又有誰會這樣對待我呢?」有這種感受正正十分合理,照顧者亦可理直氣壯地正視自己的需求,向朋友、其他親人或專業人士尋找情緒支援。照顧者其實亦可找機會向患者說出自己的感受,如在患者狀態較穩定時建立規律的聊天時間,讓大家不需只在衝突中交峰,也讓大家在平日情緒較穩定時了解對方。

黃姑娘

留低你的心聲或筆記

登入或成為會員,將開通筆記功能留下你的心聲。

更多文章

【講座重溫】與精神科醫生對談 – 拆解情緒病

利民會《愛家聯盟》計劃邀請了不同嘉賓為大家剖析不同精神健康議題。 上次講座,由具有50年行醫經驗的精神科醫生陳嘉璐與社工陳學敏姑娘一同解開了關於思覺失調/精神分裂的一些誤解及迷思。今次講座,聽眾反應更為熱烈,內容除了簡介情緒病,更由聽眾提出網絡上未必容易搜尋到的情緒病問題及迷思,由陳嘉璐醫生即席解答問題及聽眾真實個案裡的疑難。

[HK01專訪] 遺物整理師明泰公開抑鬱症經歷盼去污名化:抑鬱症可能是善良的病

遺物整理師明泰近年在社交平台分享自身清理凶宅、整理先人遺物的過程及故事,更開設社企「人生事 Lives Are」推廣生死教育,近年他眼見不少社會事件及新聞底下都出現對精神病患者「惡言」、誤解等的留言,決定於社交平台分享自身抑鬱症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