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 元路上學堂 文章
遺物整理師明泰近年在社交平台分享自身清理凶宅、整理先人遺物的過程及故事,更開設社企「人生事 Lives Are」推廣生死教育,近年他眼見不少社會事件及新聞底下都出現對精神病患者「惡言」、誤解等的留言,決定於社交平台分享自身抑鬱症的經歷。
利民會《愛家聯盟》計劃邀請了不同嘉賓為大家剖析不同精神健康議題。
今次講座中,具有50年行醫經驗的精神科醫生陳嘉璐與社工陳學敏姑娘一同回答了數十個患者和家屬所關注的問題,解開了關於思覺失調/精神分裂的一些誤解
所謂「知易行難」,教養孩子其實更像是一種修行。若在閱讀以下內容後,有在對過往的反思裏或在日後教養孩子的旅途上,發現自己誤觸雷區,切勿感到自責。如水滴石穿的道理,改變不能夠是一下子的,改變可以是一點一滴的,每個細微的一小步也是進步。請謹記,每一位父母都是值得被尊重的。
聽到別人說不開心,可能你會安慰說「睇開啲啦」,但如果從小就受原生家庭影響,日復日累積負面情緒,要看開甚至離開都不是易事。Michael的爸爸是一個精神病患者,在不懂得求助和治療的情況下,病況日差,曾遷怒於他和媽媽,甚或粗暴對待。低落的情緒及生活壓力一直纏繞著Michael,他最終於29歲時爆煲並萌生自殺念頭,幸好驚醒而立即尋求醫生幫助,因而確診患上抑鬱症。這個看似絕望的人生故事,結局卻大反轉!Michael最後選擇寛恕父親所作,更照顧到其終老,他在生活及心態上究竟經歷了什麼?抑鬱症如何影響他?為什麼要強調精神病去污名化好重要?以下他都會一一剖白。
青春是一個充滿活力展望未來,感受生命美好的階段,然而香港青少年求學時受情緒困擾的新聞時有發生。早前衛生署委託港大團隊的一個調查中,隨機訪問3,340名15至24歲青年,結果發現,16.6%受訪者過去一年內曾出現抑鬱、焦慮、躁鬱等任何一種精神疾病病徵,當中更以抑鬱症最為普遍。今次主角秀蘭,在中學時期就患上抑鬱症,更曾嘗試自殺,但今日的她已十年沒有復發,更於利民會擔任朋輩支援員,希望陪伴其他同路人一起走過低谷,她將娓娓道來究竟當初是如何「戰勝」各種問題,利民會臨床心理學家江偉賢博士(Nelson)亦會為大家解構一下面對青少年的情緒問題該如何應對!
攝影:黃寶瑩
[活動重溫]
是次活動由Jacinthe.H真情剖白如何由逃避身體訊息、至洞悉情緒問題、再走向求助專業人士的心路歷程。活動包括與各位參加者一起利用攝影媒介,體驗她如何以攝影反映和紓緩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