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療癒系列」- 炮台山東岸主題區

踏入 2024 的首月,依舊忙碌著生活的大小瑣事,一點一點小事和突發情況的累積,解決一個又一個的小問題,身體開始出現的不適中也能感受到自己情緒的疲憊。似乎月底的復盤和散心成為我生活中必要的章節,稍微的與這座城市獨處喘息,是自己可以選擇短暫休息的方式。

 

 

這天早上,剛剛好完成了在銅鑼灣的工作,就選擇以漫步的形式走到鄰近的炮台山東岸主題區。天氣有些許陰雨,但開闊的海岸線與圍繞著港島和九龍半島相互凝視的視覺,在相機裡的呈現的畫面,卻讓我有些震撼和驚喜。平日午後的時間,三五成群的孩子,垂釣的人們和漫步的長者們休閒互相陪襯下,似乎讓人忘記了這座城市焦躁的節奏。我慢條斯理地拍攝了幾張照片,便挑了片面海的石灘坐下,靜靜地感受寒冬裡有些泠冽的海風,這讓剛忙碌完的思緒也清晰了不少,焦躁的心情也被吹散了。

 

 

最近,每逢半夜都會有些失眠,思考著既雜又碎片化的問題。那是關於「習慣」性說好的自己對於關係的焦慮,對於工作裡需要處理的人際關係而窒息。太輕易的答應別人的請求,似乎是因為害怕被人辜負對自己的期許,結果我不斷挑戰自己的極限,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完成已經答應他人請求的自己。結果是完成了許多「工作請求」的項目後的自己,彷彿被抽空了,精力也瞬間沒有,開始對於自己生活的瑣事產生了麻木感,焦慮和急躁。處於崩潰的自己,切實地意識到需要改變這個模式,所以開始嘗試著學習如何「拒絕」。

 

 

閱讀是我學習理解情緒的方法之一。在閱讀 James Clear 所寫的《原子習慣》一書中的文章《終極的生產力秘訣就是說不》提及「拒絕」,讓我感觸頗深。原來學會禮貌地說「不」以及坦然的拒絕是一種責任,在人際關係分清好各自的邊界感,明確地說明原因反而是對大家的尊重,也是保護好自己一天有限的精力。

個人對於這個議題的理解是,把精力投放在自己想做而且能做的請求裡,而非無限制地接受所有的外來的信息和請求。而是,適當地分配好自己的精神力,把日常生活中項目化繁為簡,是可以降低焦慮的方式之一。或許,每一個人該學習的課題或許都有所不同,但深刻地感受到接受自己的情緒,理解它的存在,接受這一點點的不同,尋找合適的方式與自己對話,一步步地,慢慢地調息,找到屬於自己的平靜的節奏是很重要的。

 

 

偶然來一次散步,短暫的思考也是很不錯的選擇。

 

 

Jacinthe.H

躁鬱症患者,精神健康倡議者。以攝影及文字作為渠道表達來自內心世界的畫面。她希望透過分享自己治癒道路上的點滴,給予同路人一份鼓勵。

 

留低你的心聲或筆記

登入或成為會員,將開通筆記功能留下你的心聲。

更多文章

【講座重溫】與精神科醫生對談 – 拆解情緒病

利民會《愛家聯盟》計劃邀請了不同嘉賓為大家剖析不同精神健康議題。 上次講座,由具有50年行醫經驗的精神科醫生陳嘉璐與社工陳學敏姑娘一同解開了關於思覺失調/精神分裂的一些誤解及迷思。今次講座,聽眾反應更為熱烈,內容除了簡介情緒病,更由聽眾提出網絡上未必容易搜尋到的情緒病問題及迷思,由陳嘉璐醫生即席解答問題及聽眾真實個案裡的疑難。

[HK01專訪] 遺物整理師明泰公開抑鬱症經歷盼去污名化:抑鬱症可能是善良的病

遺物整理師明泰近年在社交平台分享自身清理凶宅、整理先人遺物的過程及故事,更開設社企「人生事 Lives Are」推廣生死教育,近年他眼見不少社會事件及新聞底下都出現對精神病患者「惡言」、誤解等的留言,決定於社交平台分享自身抑鬱症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