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解你要傷害自己? 我唔夠愛你咩?

發佈日期 2024 年 3 月 5 日

點解你要傷害自己? 我唔夠愛你咩?

黃姑娘:

前幾日我發現阿女隻手有一條條血痕,佢竟然鎅手……我個下好驚訝,好心痛,又諗到原來佢成日著外套係為咗遮住唔比我知,都唔知應唔應該問,依家我成日都好驚,驚佢鎅鎅下真係會結束生命,同佢傾又擔心自己會講錯嘢,會唔會越講搞到佢越想死……做阿媽嘅見到個女咁傷害自己真係好心痛。

鳳平

鳳平:

看見重要的人傷害自己,相信不少照顧者都會因為感受到對方的痛而覺得心痛,霎時難以理解傷害自己的行為,並可能會怪責自己為何會讓這種事發生,亦可能會對對方「不愛惜自己」的行為感到生氣。為了讓這種事盡快停止,我們可能會聚焦在如何阻止對方傷害自己上,但這樣往往會更難以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令大家的距離愈拉愈遠。傷害自己的行為令照顧者及復元人士都受傷,以下是幾個我們可以嘗試學習面對的心態及方法:

1. 整理自己的情緒

當親友看到復元人士傷害自己,各種情緒有可能一傾而潟:傷心、憤怒、內疚、無助……不少親友習慣扛下照復元人士的責任,自殘行為可能會令他們感到自己的努力前功盡廢,甚至覺得復元人士感受不到自己的愛,或自己的愛無法拯救復元人士,這些情緒有機會影響與復元人士的溝通。事實上,即使旁人如何給予支持和愛,復元人士在復元路上仍需要用自己的雙腳去走過每一步路,自我覺察、接納自己……這些都是要反反覆覆學習的議題,因此親友面對復元人士傷害自己,反而首先要梳理自己的情緒,了解自己因何而激 動,才決定自己當下是否適合與復元人士溝通。

2. 了解復元人士想法

我們對自傷或了結生命的行為較忌諱討論,但傷己行為背後藏著的痛苦也因此無法得到照料,如親友以溫和的態度詢問復元人士有關的情況,如自殘對他的意義、傷己的模式,往往可以令復元人士有被看到、被接納自己痛苦的感覺。研究發現自傷的原因有很多種:轉移注意力與懲罰自我、得到自我控制感、釋放壓力、減少對自我或他人的憤怒,代入復元人士的角度來看,自傷其實可能是令他們活下去的方式,惟這個方式被社會視為「有問題」,往往會令他們感到羞恥。親友如果可不加評價地聆聽、不輕視他的痛苦,不但復元人士便多了一個渠道去抒發感受,親友了解他的動機後也能展開之後的討論。

3. 一起商量應對策略

親友可以與復元人士一起評估目前自傷行為的傷害程度和頻率,是否有些地方可以「鬆綁」,例如使用傷害性較低的工具,如果對方表示可以嘗試減少自傷行為,大家亦可以一起商量替代方案,例如在家中佈置一個安全空間,讓大家可以發洩情緒,或者把危險工具交由親友保管,以及商量在何時需要求救。親友亦要有心理準備,這些策略亦有可能無法順利進行,因此復元人士更需要持續的陪伴,了解自傷行為是否有愈來愈嚴重的傾向。

自傷是痛苦的顯化,作為照顧者,要直視這些傷疤是毫不容易的事,因此照顧者更需關注自己當下是否有能量去承載對方的情緒,毋須強迫受傷的自己去修補對方的傷口,記得你的難過與不安也同樣值得被照顧。

輔導員

黃姑娘

留低你的心聲或筆記

登入或成為會員,將開通筆記功能留下你的心聲。

更多文章

【講座重溫】與精神科醫生對談 – 拆解情緒病

利民會《愛家聯盟》計劃邀請了不同嘉賓為大家剖析不同精神健康議題。 上次講座,由具有50年行醫經驗的精神科醫生陳嘉璐與社工陳學敏姑娘一同解開了關於思覺失調/精神分裂的一些誤解及迷思。今次講座,聽眾反應更為熱烈,內容除了簡介情緒病,更由聽眾提出網絡上未必容易搜尋到的情緒病問題及迷思,由陳嘉璐醫生即席解答問題及聽眾真實個案裡的疑難。

[HK01專訪] 遺物整理師明泰公開抑鬱症經歷盼去污名化:抑鬱症可能是善良的病

遺物整理師明泰近年在社交平台分享自身清理凶宅、整理先人遺物的過程及故事,更開設社企「人生事 Lives Are」推廣生死教育,近年他眼見不少社會事件及新聞底下都出現對精神病患者「惡言」、誤解等的留言,決定於社交平台分享自身抑鬱症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