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路小百科 – 非暴力溝通簡介

發佈日期 2023 年 10 月 16 日

我們經常看見愛侶、互相重視的家人吵架,但他們真是因為討厭大家而吵架嗎? 何故有時越

珍惜,爭吵越激烈?

很多時候,我們用錯了習慣性的

溝通方式,結果雙方未能傳達

真實的心意,反而把突如其來的怒氣發送了給對方。

很多時母親疼愛孩子,希望他們有美好的將來,所以要求他們努力讀書來建立人生。在這迫切的期望下孩子,每當見到孩子玩樂、休息,就衝口而出地批判:「你這個懶人!只顧著玩樂,將來一定無出息。」不論孩子是否能理解母親熱切地「為自己好」的期望,但聽到母親惡言的批評,就很容易被辱武斷的言論而引起不憤,也以惡言回應:「我玩又不是沒讀書。」如是者,惡性循環,母親越發覺得孩子找藉口回嘴,開始氣憤地又接著回應。。。。。。

這就是「暴力」的溝通方式。

非暴力溝通

Marshall B. Rosenberg 提出

  • 去除溝通裡會造成傷害的成份
  • 達到有效的溝通目的
  • 讓雙方的真實心意相通

第一部分: 透過非暴力溝通來表達自己

第二部分: 透過非暴力溝通來理解他人

第三部分: 透過非暴力溝通來愛自己.

非暴力溝通模式的4個要素:

  • 觀察 – 清楚地表達觀察結果,不判斷或評估
  • 感受 – 表達感受
  • 需要 – 直接說出真正的需求
  • 請求 – 提出明確的請求

留低你的心聲或筆記

登入或成為會員,將開通筆記功能留下你的心聲。

更多文章

【講座重溫】與精神科醫生對談 – 拆解情緒病

利民會《愛家聯盟》計劃邀請了不同嘉賓為大家剖析不同精神健康議題。 上次講座,由具有50年行醫經驗的精神科醫生陳嘉璐與社工陳學敏姑娘一同解開了關於思覺失調/精神分裂的一些誤解及迷思。今次講座,聽眾反應更為熱烈,內容除了簡介情緒病,更由聽眾提出網絡上未必容易搜尋到的情緒病問題及迷思,由陳嘉璐醫生即席解答問題及聽眾真實個案裡的疑難。

[HK01專訪] 遺物整理師明泰公開抑鬱症經歷盼去污名化:抑鬱症可能是善良的病

遺物整理師明泰近年在社交平台分享自身清理凶宅、整理先人遺物的過程及故事,更開設社企「人生事 Lives Are」推廣生死教育,近年他眼見不少社會事件及新聞底下都出現對精神病患者「惡言」、誤解等的留言,決定於社交平台分享自身抑鬱症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