孖女玉貞玉霞性格一凹一凸,姊姊玉貞文靜內斂,妹妹玉霞能言善道。兩姊妹先後患上躁鬱,靠着對方走過難關,用愛療癒一個又一個內心缺口,成為彼此生命的光。
玉霞現年56歲,她形容姊姊總是笑瞇瞇的,即使別人發她脾氣也會「硬食」,從不覺得受氣或委屈,反而覺得「讓你宣洩完,下咗啖氣就得㗎喇。」孖女之上有兩個哥哥,一家六口樂也融融。從小至大姊姊體弱多病,加上溫順體貼,便成家中份外呵護的掌上明珠。
父母以愛同行
畢業後姊姊到電子廠做文職,有日因病求醫,竟將診所櫃頂雜物搬來搬去。醫生懷疑她有幻覺、妄想等精神病徵狀,建議媽媽立即帶她到急症室求醫,獲即日轉介至青山醫院。年僅18歲確診躁鬱症,更需留院數月。
留院期間,行動不便的媽媽每日送湯水到醫院。藥物使姊姊口腔及身體變得僵硬,媽媽便切碎食物,親手餵食。出院之後,爸爸逢周日例休都會帶姊姊到尖沙咀飲茶,起初姊姊自覺奇特,好怕外界眼光,卻被玉霞一句話點醒:「爸媽好想姊姊不覺得自己有病。即使女兒是精神復元人士,面對冷嘲熱議或批評,他們也不會不與她外出,要證明給別人看我們全家人都好愛她,要與她同行。」
一通電話拯救姊姊
婚後玉霞搬離娘家,姊姊自此與媽媽相依為命。有日姊姊致電玉霞,打算趁媽媽洗澡時自殺。「她說『阿妹,我自殺緊。』她覺得自己是負累。我跟她說,你要記住你的生命等同媽媽的生命,她最想照顧的人是你。若你這樣在家走了,她會崩潰,無法接受。」
即使隔着電話心急如焚,玉霞亦深知要冷靜,因她是撑起姊姊的支柱。「家姐個個都唔信,一定信阿妹。她單純到覺得阿妹講邊句都啱。我說媽媽仍然想與你一起,若你不想媽媽難過,就讓她看到一個肥肥白白的玉貞,別傷害自己。」
為了家人,姊姊病情漸漸穩定,每逢星期日都會與媽媽到沙田探望玉霞,與姨甥仔相聚,也會給她數百元生活費。
丈夫拋家棄子躁鬱突襲
玉霞育有二子,生活原本安穩美滿。01年與親戚攜子外遊,回家竟發現丈夫已搬離居所,只留下一句「我唔會再返嚟」便揮袖而去。當時兒子僅得幾歲,玉霞深信丈夫終會回家,便獨力照顧兩子,等他浪子回頭。幼子患發展遲緩及語言障礙,玉霞天天帶他訓練,自製字卡與他互動。
誰知一等就是3年,當時依賴丈夫每月生活費的玉霞,兩年後突然收到電話:「我今後不會再理你和兩個兒子,不會再給你生活費。」一句話刺穿心房,把玉霞唯一的生存盼望也摧毀掉。
被迫成為單親媽媽後,玉霞如常回娘家吃團年飯,甫踏進屋內便暈倒在地上,一度失去意識。她隨即被送往急症室,情緒極不穩定:「我說我想放棄,想帶埋兩個兒子一齊走。若留下他們不知誰照顧,他們會好辛苦。」
玉霞因而被安排至專為精神科候診人士而設的房間,四面白牆空空如也。候診期間,她語無倫次也有幻覺,指住白牆說爸媽向她招手:「主耶穌是否呼喚我?我係咪上得嚟?我好辛苦啊!」
因你找到生存動力
最終玉霞同樣確診躁鬱症,留院期間幸獲教會姊妹幫忙,讓兒子和姊姊借宿,起居飲食都有人照顧。服藥後玉霞的徵狀有明顯改善,情緒也變得穩定。原本已可出院,卻不幸遇上沙士,出院日期一拖再拖,她只能每晚與家人通電話,直至5月方正式出院。
出院後第一件事,就是到姊妹家接兒子。久違數月終於見面,她左找右找均不見幼子,最後發現他竟躲在茶几內。想起這段經歷,玉霞雙眼通紅:「他說只要躲着,媽媽找他愈久,就留得愈耐。他不知道媽媽會否一會再離開,只想用這個方法留住我。」
她大力抱住兒子,內心想着:「天父記得給我能力,從今以後不再讓我病發,我要好好照顧一對兒子和姊姊。」
接納自己如常生活
帶着這份信念,玉霞自03年至今無再病發。期間她全心照顧兒子,照樣參與家校工作。「雖然兒子失去了父愛,但我也要給他們最好的愛。他們兩個是我的人生動力,我要做他們的榜樣。病只是我人生其中一個歷練,假如媽媽也能從谷底爬起,倘若他們未來遇上挫敗,也要勇敢面對。」
婚姻破裂已成事實,如何生活取決於自己:「別因一段經歷影響整個人生。身為康復者,更別被一個病打垮自己。接納這個病,與其同行,最重要是肯定自己,你也可以照常工作。」
因為深愛家人,也被家人深愛着,玉霞變得更堅定。沒被躁鬱症的陰霾籠罩,即使仍需服藥、與病共存,亦無阻她如常生活。同樣是康復者的姊姊,亦被她的堅強感染:「她跟朋友說,別以為患精神病一定會復發。我妹妹21年來也沒事,只需定期覆診。(病情)因人而異,重要是如何面對和接納自己。」
多麼感激有一雙我倆
兩姊妹先後患上躁鬱,彼此扶持,互相拯救,不離不棄。其後更一同參與利民社區網的朋輩工作,成為正副主席,常常「行孖咇」外出做真人圖書館分享。
除了分享自身經歷,也提醒大家要帶着同理心做別人的樹窿,或許可成為他人的救命草。「情緒低落無法預料,可能那一剎有人傾聽,就救到一個生命。」即使兩姊妹心照不宣,有需要時也總是彼此的樹窿。
姊姊對姨甥仔視如己出,玉霞兩個兒子都好錫姨媽。小時候有兩粒糖總會留一粒給姨媽,長大後也會帶姨媽吃自助餐、看電影,知姨媽喜歡唱歌,假日便齊齊去唱K。姊姊住在隔壁,玉霞每晚煮住家飯一家四口相聚。
直至4年前姊姊在家不慎跌倒,確診初期柏金遜及認知障礙症。曾需坐輪椅兼無法自理,玉霞便照顧其起居飲食,替她洗澡,打點家務。其後情況雖有明顯改善,姊姊卻於今年8月在睡夢中與世長辭。
對玉霞來說,姊姊是她生命的另一半,無條件分擔她的愁緒,因為有她的愛與陪伴,生命才完整且圓滿:「好多謝你這麼多年來在我身邊不離不棄。沒你的愛,我不會行到今時今日,你永遠都是我心中最愛。」帶着姊姊的遺志,玉霞繼續到社區分享,盼可鼓勵大眾多理解精神復元人士,多傾聽身邊人的心聲。
關於精神健康月
精神健康月是一項全港性的精神健康公眾教育活動,由勞工及福利局與多個政府部門、公營機構及非政府組織聯合舉辦,並由本港多間精神健康非牟利機構一同主辧活動。旨在透過不同形式的公眾教育及推廣活動,向市民宣揚精神健康的重要性,並推動大眾對精神病和復元人士的認知及接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