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失眠指南(六)重塑你與壓力的關係 

發佈日期 2025 年 3 月 8 日

 

之前我們了解過消極的睡眠想法如何導加劇失眠(可重溫<告別失眠指南(二)失眠原來沒那麼可怕?>事實上類似的思維在日常生活中亦可能會引發各種消極情緒,繼而觸發壓力反應,也許你亦感受到,這個模式的影響不只限於睡眠,亦深深影響了我們的健康和整體幸福感,這週我們會學習如何應用更多認知重建(Cognitive Restructuring)」的技巧去面對日常的壓力。 

 

你是怎樣對自己說話? 

你有發現自己其實不斷在內心與自己對話嗎?我們會即時解釋正在發生的事,也會去預測即將發生的事,但通常我們不會特別去注意這些內容研究發現,當人面對壓力時大腦會啟動兩種特殊的認知模式:「隧道視野」「負面過濾器」。我們的祖先面對物理性危險時,視野會馬上如進入隧道般收窄,專注於壓力事件,並自動快速反應,不會花時間深思熟慮而且通常會作最壞的推測如戴上一副眼鏡,只看得見負面的情況這些模式會造成過度反應誤報在原始森林中是最安全的生存法則,但在現代社會中卻可能造成困擾。 

 

我們的內心會不斷出現「負面自動思維」(Negative Automatic Thoughts,簡稱NATs)例如當收到「老闆要立即見你」的訊息時,我們的腦中可能立即閃過:「我做錯什麼了嗎?」、「會不會被解雇?」這些想法幾乎是無意識且自動冒出的結果會觸發身體的壓力反應,導致壓力荷爾蒙分泌增加,產生過度焦慮、恐懼或憤怒的感覺變成新的壓力源,進一步誘發壓力反應形成惡性循環 

 

重塑自我對話 

這週的工作紙新增了一頁「認知重構日記」,我們可以透過日記來察覺日常的NATs,之後再重新詮釋這些想法請記得這種方法不是要否定所有負面情緒,其實很多時候出現負面情緒是完全正常,且有層層的背後脈絡只是當這些情緒過度激發至我們難以應付的時候認知重建可以幫助我們增加對壓力及情緒的控制感以下是三種實用的認知重建方法: 

 

1. 十個關鍵提問法 

在重新詮釋 NATs 時,可檢視自己的想法是否合理,能否幫助自己適應現時的情境 

  1. 這個想法真的正確嗎 
  2. 我是否過度強調了這個情境的負面部分 
  3. 最壞的情況會是什麼 
  4. 這個情境中是否可能存在正面的部分 
  5. 我是否在災難化、以偏概全、妄下結論,或假設一定會有負面結果 
  6. 我怎麼知道事情一定會這樣發展 
  7. 是否有其他角度可以看待這個情境 
  8. 這件事在下週、下個月或明年還有重要性嗎 
  9. 如果我只剩一個月可活,這件事還會讓我這麼焦慮嗎 
  10. 我是否用了「永遠」、「總是」、「最差」、「可怕」這類極端詞彙來形容這個情境 

2. 雙重標準技術 

                      我們對待自己常常比對他人更苛刻當陷入負面思維時,可以問自己:「如果是好朋友遇到這種情況,我會怎麼安慰他?」然後用同樣的同理心對待自己。 

                       

                      3. 經驗回顧法 

                      回想過去類似的經歷:「我之前是否也遇過這種情況?結果如何?」通常會發現,很多擔心的事情並未發生,或即使發生了也沒有想像中嚴重。 

                       

                      「停止-短暫放鬆-重塑」技術(Stop-Mini-Reframe) 

                      當我們學會透過日記在事後反思和重塑NATs後,就可以進一步練習在當下即時進行這個認知重建的過程 

                      1. 停止(Stop):
                        當面對壓力情境時,對自己說:「停!」這樣有助於打斷 NATs,不讓其擴張,進而阻止過度激發負面情緒和壓力反應。 
                      2. 短暫放鬆(Mini):
                        停下來之後進行短暫的放鬆練習,例如深呼吸或肌肉放鬆。這可以幫助我們放鬆身體、轉移注意力,進而減少 NATs 帶來的焦慮。 
                      3. 重塑(Reframe):
                        慢慢放鬆下來後,使用上述的三個認知重建方法十個關鍵提問法雙重標準技術經驗回顧法),把 NATs轉換為更正面的想法。 

                           

                          認知重建的效果不僅能培養更彈性的思維模式,研究顯示還能幫助降低體內的壓力荷爾蒙水平,改善睡眠質量。就如學習任何新技能一樣,剛開始運行認知重建技巧時可能會感到困難,但只要你持續練習,這些技巧會逐漸成為自然反應,幫助我們更從容地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 

                           

                          現在你已經學習了認知重建技巧及放鬆反應技巧(可重溫<告別失眠指南(五)重拾與生俱來的放鬆機制>你可以將兩者結合使用如果在睡前出現了各種有關生活壓力的NATs,你可以重塑這些想法,再使用放鬆反應來調整身體狀態。如果這樣做之後仍然沒有睡意,那樣便可以使用第二週學習的「刺激控制」技巧(可重溫<告別失眠指南(三)睡覺也有SOP>先離開一下睡床,避免清醒的感覺與床連結,做一些放鬆的活動,稍後再回到床上進行認知重建及放鬆反應 

                          week6 工作紙

                           

                          參考資料 

                          Jacobs, G. D. (1998). Say Good Night to Insomnia: The Six-Week, Drug-Free Program Developed At Harvard Medical School. Henry Holt and Company. 

                           

                          留低你的心聲或筆記

                          登入或成為會員,將開通筆記功能留下你的心聲。

                          更多文章

                          情緒急救包

                          生活中,當我們面臨意想不到的突發事件時,身體會自動啟動腦內的「戰或逃」反應。在這些時刻,我們可能會被情緒吞噬,感受到焦慮、憤怒、嫉妒或絕望。如果你或身邊的人感到不知所措,焦慮不安,無法應對這些身體和情緒反應,《元路上》情緒急救包 Podcast 就如同藥油和藥水膠布,能協助你或他們快速調整情緒和心理狀態。 《元路上》情緒急救包 Podcast 共有五個單元,包括「一起呼吸」、「54321 貼地法」、「蝴蝶擁抱法」、「揸檸檬舒壓法」和「情緒回收箱」,希望能在你有需要的時候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