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努力睡覺愈睡不著?重整你的睡眠信念

發佈日期 2024 年 8 月 8 日

 

子欣一邊刷牙,一邊嘗試感受自己的睡意:完全沒有。她看看時鐘,只剩6小時就要出門上班了,她嘆了口氣,睡不夠8小時,明天精神一定很差了。她努力喚起睡意:仍然沒有。她看著自己的睡床,竟然有點害怕,害怕經歷每晚周而復始的痛苦:躺在床上輾轉反側,想像白天行屍走肉的樣子。

 

 

甚麼都不用想地躺在床上,感受溫暖的被舖,這種感覺已經遙遠得想不起來了。 理解失眠成因的角度有千千百百種,不少人會聚焦在引起失眠的壓力事件,但單是「失眠」這件事帶來的感覺可能已足以構成另一重壓力,不論每人失眠的根源如何,假如長期面對失眠,可能感到自己身體失去控制,感到連最理所當然的「睡覺」也做不到,因而對自己失去信心,甚至質疑自己是否有好好生活的能力。 因此長期失眠有可能會引起焦慮,而焦慮令睡眠變得難上加難。研究指出人對睡眠質素的主觀認知會影響情緒,亦令人把注意力集中在控制睡眠這件事上,這個狀態恰好與適合睡眠的狀態背道而馳,形成惡性循環(Mazarakis & Wang, 2014)。


因此除了處理引起睡眠問題的行為和壓力事件,同時需要留意是否有些與睡眠相關的信念不正確,甚至壓迫了自己,以下是一些常見的睡眠迷思 

 

1. 即使睡不著,但仍要準時上床躺著,否則愈做其他事會愈精神 

  • 如果睡不著而感到憂慮、焦慮,但仍堅持躺在床上,我們的身體可能會將「在床上躺著」這個行為與這些情緒連結,這是心理學中行為學派所言的制約(conditioning)機制之後我們只要一躺在床上就會自然喚起這個狀態,更加難以入睡。

2. 人每天需要八小時睡眠,不足便難以正常運作 

    • 每個人需要的睡眠時間都不一樣,會受先天遺傳年齡等因素影響,因此不需要因為數字而感到壓力 

    3. 沒有睡好會令我整人狀態很差,明天肯定很糟糕了 

    • 睡不好的痛苦固然是真實的但如果將這些想法不停放大、鞏固這些想法也會變成僵化的大石讓其他可能性愈來愈少 

     

    從以上例子,你也許會發現為失眠所苦的人十分擔心失眠所帶來的影響和後果,當一切努力都弄巧反拙時甚至覺得自己「壞掉」了若在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簡稱 CBT)的角度來看,不少失眠人士可能不知覺地陷入「災難化」的認知偏誤雖然這些想法被稱為「偏誤」但並不是無理的、空穴來風的在這些慣性思想中往往潛藏了一些較深層的信念,與個人的生命經驗有關都值得被自己看見當我們慢慢了解自己就更懂得選擇適合自己的改變策略也更有動力作出改變 

     

    如果想了解更多與睡眠有關的知識,可以參考: 

    失眠與安全感-三個睡前練習

     

    如果想了解更多有關認知行為治療,按此參考。

     

    參考資料 

    Mazarakis, T., & Wang, N. Y. (2014). Sleep Perception and Mood in Insomnic Patients. 台灣精神醫學, 28(1), iv+55-59. 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10283684-201403-201404170028-201404170028-iv+55-59 

     

    楊建銘(2010)。失眠可以自療。台北:時報文化。 

    留低你的心聲或筆記

    登入或成為會員,將開通筆記功能留下你的心聲。

    更多文章

    識惜身心:培養體格心靈的穩固與柔韌工作坊

    腰酸背痛,叫人心煩。苦惱壓力,又讓身體繃緊。身和心,既互相影響,就能相輔相成,同享安然。 元路上邀請了瑜伽導師Jerry帶領是次工作坊,邀請你從靜心觀察開始,聆聽身體的信息。培養良好姿勢習慣,享受呼吸,放鬆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