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經有過無法快樂起來的時候嗎?別人叫你知足、快樂一點,聽起來格外刺耳,因為快樂在這刻真的不是一個選擇。除了無法快樂的感覺之外,更有一份無力感,好像只能站在沒有時刻表的月台上,無了期地等待那班列車。如果你厭倦了等待,我們一起試試走另一條道路。
「心情不好>日常作息失調>更正想法>心情變好>日常作息改善」,這個邏輯似乎理所當然,我們都相信要把問題解決,情緒得而舒緩,才能拼起那些已變得破碎的日常,因此「想法」往往成為舒緩情緒的切入點。我們追溯過去,或是追根究底地尋找腦中哪個信念壓迫了自己,渴望改變這個想法,繼而令情緒轉變。然而改變想法需要的力氣和時間往往超出我們想像,於是我們便卡在了「想法」這關,反而忽略了「行為」帶來的影響。
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簡稱 CBT)認為思想、行為和情緒是三個相互影響的治療元素,要打斷惡性循環,除了改變思考模式,其實亦可以由行為入手,即是「心情不好>日常作息失調>調整行為>心情變好>更正想法」。如果你正在治療中,治療師可能會與你做一些呼吸及肌肉放鬆的訓練,以及設計一些「功課」,例如你因恐懼某事而出現情緒困擾,功課可能是請你逐步嘗試去做一些自己害怕做的事情,這些事並不需要情緒完全舒緩了才可以去做,而是希望我們在做的過程中有機會發現新的感受,原本密不透風的困境終於出現裂縫,思想模式反而有機會改變。
改變行為不一定需要精密、專業的設計,反而可以是微小的、輕鬆的,小如提醒自己多喝兩杯水,或是穿起那件久違了的、心愛的衣服;當不想見人,但一直待在家中又感到鬱悶時,去一個可以聽到鳥鳴聲的地方走走;當你發現自己忘記好好呼吸的時候,邁開腳步跑起來,讓身體帶動我們,記起自己對呼吸的需求,感受滿足這個需求的感覺。快樂不是準時的列車,或者換個說法,沒有一種情緒是完全可掌握的列車,但我們都能嘗試按自己所能應付的節奏,為自己走出那麼一點點不一樣的路。
參考資料:
Beck, J. S. (1995). Cognitive therapy: Basics and beyond.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