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聲音的痛苦 – 選擇性緘默症

發佈日期 2024 年 1 月 9 日

陳愛玲。」 

這幾個字在阿Ling的心裡響起,嘴巴卻只在顫抖,沒有人聽到她的聲音 

講自己個名咁簡單你都講唔到,努力啲講出黎。」 

Ling抬頭看到老師雙手交叉站在她面前,背後還有一雙雙同學的眼睛,她感到全身難以動彈,好像有東西卡在喉嚨她愈用力堵塞的感覺就愈強烈 

Ling再次低下了頭。 

點名時叫出自己的名字、打招呼、問路……要說出這些平常不過的話對選擇性緘默症患者來說可能是極痛苦的掙扎。根據目前《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V)》,選擇性緘默症有五項診斷標準: 

A.持續地無法在預期要說話的特定社交場合(例如:學校)中說話,但在其他場合是可 

以說話的。 

B.此狀況會妨礙學業職場或其他社交上的溝通。 

C.此狀況的期間持續至少一個月(不限入學的第一個月)。 

D.不能說話的原因不是因為對社交場合中的語言缺乏了解或感到不適。 

E.狀況無法以溝通障礙症如口吃作更好的解釋,且不僅是只發生在自閉症類群障礙症、思覺失調症、或其他精神障礙的病程中發生 

由旁觀者的角度,可能認為選擇性緘默症與害羞、內向、沉默這些性格特徵相似尤其因為選擇性緘默症患者通常在某些場合(如家中)可以流暢說話,因此也會令人質疑不說話的狀態是否故意或者不夠努力導致,事實上選擇性緘默症被歸類為焦慮症的一種,患者緘默的狀態其實出於每個人面對威脅時可能出現的防衛反應──「凍住」(Freeze),意圖是讓自己不被發現,從而避過危險

這種由恐懼感導致的防衛反應不少人或多或少都體驗過至於導致選擇性緘默症的因素目前尚未確立,且無法歸咎於單一因素以下幾點是目前較常被考慮的因素 

 

  1. 1. 腦部的杏仁核(Amygdala)高度敏感

杏仁核是大腦掌理警醒和負向恐懼情緒反應的重要器官會提醒大腦有威脅生命的事正在發生有學者認為患者的杏仁核活化程度較常人高李旭原,2004)。 

2.家族遺傳因素 

有焦慮障礙恐慌症、社交焦慮症狀的家族病史 

3個人特質 

患者本身可能有高敏感、謹慎、羞怯的過人特質 

4.創傷經歷 

患者可能在幼童時期曾有創傷經驗,如被忽略與虐待、家庭衝突、失去至親 

5.其他環境因素 

經歷移民、換新校、搬新家等環境變化 

 

有正常的意識,卻無法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是選擇性緘默症患者每天都要面對的痛苦,另外不少患者亦反映其他人的誤解更令他們雪上加霜除了嘲笑冷言冷語強力的督促以至「恨鐵不成鋼」的責備都會令患者感到巨大的壓力事實上不少患者在生活中已經因為這些症狀而面對很多挫敗因此身邊人的了解和支持十分重要 

 

那麼難道我們甚麼都不做嗎?當然不是!只是不同人有不同的角色,現時常見的治療方式有心理動力分析治療(Psychoanalytic approach)、行為治療、認知行為治療、家族治療、語言治療、藥物治療。

而作為身邊的親友有助跟選擇性緘默症患者互動的宗旨是盡量不增加他們的焦慮及壓力,讓他們感到放鬆以下是幾個與選緘症患者相處的貼士供大家參考 

 

1.不要求選緘者說話及直接問選緘者問題,以免突顯他難以說話的窘境 

2.不要讓選緘者成為注目焦點 

3.不要因選緘者不說話而責備他或表現出挫折感 

4.避免和選緘者直接眼神接觸 

5.如果選緘者跟你說話不要大驚小怪也不要立刻讚美他 

6.讓選緘者以目前做得到的方式溝通,例如:點頭、LINE、筆談 

 

選擇性緘默症的治療歷程每個人都不一樣有患者是因為結識了能接納自己的朋友有患者是因為成功跟一個人說「Hi」,從小小的成功經驗滋長出改變的勇氣亦有患者是因為找到了很想鑽研的事,希望向他人請教,從而有了突破的動力不論歷程如何,相信在無法開口的日子接收到的點點體貼能在心中匯聚成陽光讓恐懼慢慢消散。 

 

 

有關資源:  

香港選擇性緘默症協會 

https://www.smahk.info/ 

 

 

 

 

 

 

 

參考資料 

Nathanson, L. (2015, January 31). The Do’s and Don’ts When Interacting with a Child with Selective Mutism. Video by Lucy Nathanso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zlhqoLZwNw  

 

李旭原(2004)。畏懼在心口難開-認識選擇性緘默症。手語暨溝通障礙研討會論文集,205-213。 

 

台灣選擇性緘默症協會 

https://www.facebook.com/SelectiveMutismTW/  

http://selectivemutismtw.blogspot.tw/  

 

 

留低你的心聲或筆記

登入或成為會員,將開通筆記功能留下你的心聲。

更多文章

RTHK節目|精神健康月:照顧者分享如何連繫身邊人

愈來愈多人懂得愛惜自己、照顧自己精神健康的重心性,而今年的精神健康月主題是「連繫身邊人」。今天兩位照顧者—淑貞及Ivy分享照顧患有精神病親人的經歷,提醒大家在照顧他人嘅同時,也不能忽略自身感受。 利民會社工蘇姑娘亦分享利民會的服務,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互相支持,並關注自己的精神健康。